最近,山东、河南等多个地方都宣布开始精简事业编和调整公务员薪酬。什么意思呢?说白了就是缩编制、降薪资。不少体制内的朋友可能已经感受到了:岗位减少、收入缩水,甚至拖欠工资。
以前的“铁饭碗”真的像一块铁板一敲不动,现在呢?越来越像脆皮蛋卷,看着光鲜,稍微用力就碎了。归根结底,经济下行和地方财政紧张是最大的推手。
地方财政吃紧,体制内为什么会被波及?大家可能会问:财政吃紧关体制内什么事?不一直说“铁饭碗”稳吗?
其实,这个问题不难理解。财政压力大=钱不够用,而体制内的工资、福利、编制管理,都要靠地方财政“输血”。一旦财政困难,裁员、降薪就成了不得已的选择。
以河南为例,2023年某些地级市因为财政捉襟见肘,不得不开始压缩事业单位的预算;山东则干脆宣布对一些“低效部门”进行优化重组。这背后反映的是,经济增速放缓,地方收入减少,支出却居高不下,财政“口袋”早已绷得很紧。
铁饭碗打碎了,体制内的朋友怎么办?说实话,这波裁员潮,给了很多体制内的朋友一个沉重的提醒:稳定,可能是最大的“不稳定”。
以前,大家说起体制内,脑子里浮现的关键词可能是“轻松”“旱涝保收”“安稳”。现在,这些词正在被“裁员”“降薪”“改革”替代。
这就像《武林外传》里郭芙蓉的一句名言:“想得太美,容易失眠。” 现在的环境,体制内外都一样:一成不变=逐渐淘汰。体制内的朋友也需要学会拥抱变化,提前布局人生的“第二曲线”。
不光是体制内,普通人也得警醒了!说到这儿,有人可能会想:“这事跟我没关系,我不在体制内啊。”别急,这事可比你想的更有普遍性。
裁员降薪这股风,不只是吹到了体制内。看看最近的互联网大厂、制造业巨头,哪一个不是在优化、精简?这说明一个问题:所有的“安全感”都是暂时的。
很多人习惯于“船到桥头自然直”,觉得只要抱紧某个岗位就能过得去。但现实是,不管你在哪个行业、哪个身份,都不能只盯着眼前的小圈子,而要学会随时调整、提升竞争力。
那么,我们普通人应该怎么应对以下几点或许值得借鉴:
① 提升硬实力,让自己更值钱。无论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,能力=饭碗。别以为“编制内就万无一失”,多学点技术、多培养些实际本领,才能让自己在裁员潮里站稳脚跟。
② 转变思维,提前布局“第二曲线”。很多人觉得,30岁后就不该折腾了。其实不然,这几年副业兴起,很多人通过写作、摄影、编程赚得盆满钵满。未来很可能是“多元生存模式”的天下,不要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。
③ 学会未雨绸缪,看清社会趋势。就像巴菲特说的:“只有潮水退去,才知道谁在裸泳。”经济下行、科技进步、人口结构变化……这些大趋势都会影响就业。时刻保持敏感,及时调整自己的规划,才不会被淘汰。
赞(303)